問:校長你好,請問你覺得住院醫師從哪裡訓練出來的,對未來職涯發展很重要嗎?
小弟是某衛生署醫院訓練中的外科系公費生(R2),覺得目前醫院能量不強,訓練不扎實,連要找個帶我寫 paper 的老師都沒有,而且自身對於沒進入醫學中心訓練,心中一直有遺憾,因此興起了想要轉系統去退輔會醫學中心訓練的念頭,但在研究公費生和住院醫師各家醫院容額的制度之後,發現這件事困難重重,甚至要砍掉重練,重新 apply 從 R1 開始 training,想要請教校長對這件事的看法。
是學弟我名門思惟太重太八股,在這家醫院好好待著,趕快還完公費就好,還是轉系統換個出身對未來比較有幫助,因為最近 apply 季節又到了,對未來十分惶恐的我,還在猶豫要不要報考新一年度的住院醫師,請校長指點迷津。感謝!(向左走向右走)
答:(蔡依橙)
向左走向右走
昨天「校友會」,有老朋友說,校長最近比較少講孫燕姿了。我們就用孫燕姿為電影《向左走向右走》所唱的主題曲《遇見》,當成今天的回答的背景音樂吧!
順便大會報告一下,有幾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其實我有 Facebook 私訊給提問同學,但因為如果不是臉友,信件都會丟到「訊息要求」區,甚至會掉到「已過濾」的垃圾桶去。
建議您,可以到那邊撈撈看囉。
從您的描述中,我們把問題拆解成幾個面向。
沒人帶我寫 paper
同學啊,不只你說的醫院沒人帶你寫 paper 啊,全國最好的醫學中心體系:台大、榮總、長庚,也不是進去就有人帶你寫 paper 啊。運氣好的會遇到好老師,運氣不好的都是自己摸索啊。我們從御三家 這三家的校友中,各找一篇給你參考看看。
所以,我們先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寫論文,在全台灣哪裡都一樣,會寫的人稀少,會寫又肯教的非常稀少,會寫又肯教而且願意教「你」的,非常非常稀少。(現在是日立冷氣在講壓縮機嗎?)
醫院訓練能量不強
我待過醫學中心,也在區域/地區醫院工作過。必須說,在病例的質與量上,這可能的確有點影響。越大的醫學中心,病人量越大,疑難雜症也越多。
以放射科來說,中型醫院一年看到一次 afferent loop syndrome 就算不錯了,病人還不一定會在你這邊開;在醫學中心,可能一年就有 5 例,而且影像檢查完整,手術圖片跟記錄都有。
但人家享受這些龐大的病例量,代價是什麼?是更令人感到壓迫的工作量,是更複雜的科內政治環境,是更多優秀的年輕醫師一起競爭一個主治醫師缺。
在中型醫院訓練,工作壓力往往小些,步調不至於緊湊到令人窒息,人與人的彼此尊重也好一點。
未來職涯發展與訓練醫院
以外科系的未來職涯發展來說,要看你到底要「怎樣的」職涯發展。
如果你想成為像吳青陽醫師一樣,刀開得多又好,又有自己的系列研究,甚至還有幾個專利在手,那進到醫學中心,病人量大,要收集分析也方便,維持疑難雜症的手術手感相對容易,那是一定要的。
不過,就算你能進到醫學中心訓練,是不是能熬過最苦的住院醫師階段,甚至能不能繼續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都很難說。畢竟有沒有缺這種事情,很看緣分。
我建議你可以聯繫一些自己在醫學中心的同學與學長姐,在外科系工作的,請他們吃個飯,或客氣的私訊詢問,加上 Facebook 通話,資訊取得其實很容易,說實在的,在工作壓力與教學強度上,可能不見得如你所想的那麼美好。
中型醫院的生存之道
過去我們都認為,台灣的醫療就是清楚的階級:「醫學中心、區域/地區醫院(中型醫院)、診所」,但後來我發現,其實中型醫院的生存之道,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很多醫學中心醫師,來到中型醫院工作後,適應不良,業績也沒起色,最後黯然離開。
為什麼?因為中型醫院,是要兼顧「特色」與「服務」的。在醫學中心,看診一次、排檢查一次、看報告一次,然後才能開刀;中型醫院人家流程都喬好,當天看診兼檢查,之後打電話來問報告,甚至個案管理師就直接幫你排開刀時間,競爭力就好在這裡。
而且,每一家中型醫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像是洗腎廔管處理、超音波導引疼痛治療、肝內結石、膝關節置換,在這些特色醫療的領域,醫學中心在效率、數量、服務上,不見得能贏他們。
所以,多聯絡自己的學長姐與同學,收集「你想去的醫學中心的資訊」,看看是否真如你夢中想像。然後也看看自己所在的中型醫院環境,找到那個「讓這家醫院能夠存活」的特色關鍵,並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至讓自己成為醫院的新特色。我覺得這樣是比較實際的。
吳青陽醫師閱後補充
我是一個平凡的胸腔外科醫師,長期在新思惟潛水,被校長 tag 到還是有驚了一下!我想我還需要再努力,才能拉近與成功的距離!
「選科」以及「選擇訓練環境」的議題一直十分熱門!雖然我還在這個努力的過程裡面,還是很樂意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淺見與想法,也請大家不吝指教。
首先,我想用幾句話總結。
- 環境不會適應你,只有你適應環境;存活才是硬道理!
- 人生是由很多選擇題組成的,而不是是非題。
- 凡事須捨得,只有捨,才有得。
環境不會適應你,只有你適應環境
在現在這個醫療時代裡,許多環境的因素,不是你我可以左右的。與其選擇想要的環境,不如想想要怎樣做才能夠活下來。
在台灣,不管怎麼選擇,差異性都不大,一樣都要面對臨床以及不等程度的學術壓力,最重要的還是興趣。有興趣,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合理的要求是訓練。沒有興趣,合理的要求是拖磨,不合理的要求是折磨。
自己喜不喜歡,才是能否堅持下去的重點!
可以看看目標科別的主治醫師,其日常生活狀況,就大概可以瞭解,這樣的生活模式,是不是符合自己對未來的期望。
一旦選定要走的科別,就要想辦法在現實環境中活下來,符合醫院要求,是生存的唯一解答!
在醫學中心,就要有吃苦當吃補的心理準備。因為除臨床工作以及學術研究外,還有每年大小不一各式各樣的醫院評鑑。不過,只要活得下來,少見的疾病即便沒看過也聽說過,在臨床處理經驗上,就是會多一些。
人生是由很多選擇題組成的,而不是是非題。
人生很多時候沒有對錯,沒有好壞,也永遠無法後悔。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想不到!在選擇之前,即便做好萬全功課,難免都有沒料想到的事!
但是,每個人的特色及長處都不一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環境本身沒有好壞,因為好與壞是個人自我主觀的感覺,但是適不適合自己,只有自己最了解。瞭解自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環境,才是重點。
凡事須捨得,只有捨才有得。
當今醫學日新月異,很難每樣都專精。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拿到專科執照之後,應當選定自己有興趣做的領域,並且把它做到最好!建議將自己的學術研究,建立在自己有在做的領域,如此可以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回饋到實際臨床操作之中,這樣才能有好的成果,並且做出屬於自己的口碑。
以上是我個人淺見,還望大家不吝指教。
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研究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