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義大醫院 神經科 謝孟倉 醫師
這篇長期心得,簡單整理我這幾年的研究與各位分享。
(鈺編按:謝孟倉醫師在 2016 年先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從 case report 起家發表第一篇之後,再到《統合分析工作坊》進修,進一步完成人生首篇 original article。課後學術從 0 到 1 順利起步,到現在產線多點齊發,讓自己的名字和作品成功登上 PubMed。)
作者:義大醫院 神經科 謝孟倉 醫師
這篇長期心得,簡單整理我這幾年的研究與各位分享。
(鈺編按:謝孟倉醫師在 2016 年先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從 case report 起家發表第一篇之後,再到《統合分析工作坊》進修,進一步完成人生首篇 original article。課後學術從 0 到 1 順利起步,到現在產線多點齊發,讓自己的名字和作品成功登上 PubMed。)
作者:大同醫院 神經科 葉威志 醫師
這個月有幸受到邀請,到高雄市醫師公會進行演講關於日間嗜睡之主題。由於時間訂於中午 12 點半,參加對象皆為本市的資深開業前輩,而且講題偏向次專科少見疾病,我一開始有些擔心聽眾們吸收的效果。
在準備階段仔細思考聽眾的組成,發現醫師公會演講的對象是相當特別的一群聽眾,如果以社區衛教的模式來進行,相信很多在場前輩們都會覺得過於淺顯,而每位醫師都分屬個別次專科,因此也不適合在理論上討論得過於深入。前輩們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看診經驗,加上行醫多年,累積了大量的病患。
最後決定將本次演講的重點放在快速了解嗜睡症,和一些特別的症狀,以利聽眾們在診間問診及衛教。
依照過去新思惟課堂所學,以及我課後建立的習慣,在製作投影片時盡量將字與圖放大,選擇無襯線字體(Arial & 微軟正黑體),並適當的使用灰階。這一次更將所有專有名詞加註中文,且提高了圖表 / 文字的比例。也減少過於基礎和理論的內容,強調「臨床表現」和「檢查流程」兩個面向,並增加了一些問診的內容。
作者:台中榮總 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其實一開始看到這個活動,我有點猶豫是否參加,因為分享的校友都很資深,表現也都非常耀眼;另一個猶豫點是把自己的想法、做法都開誠布公,有點像是大庭廣眾之下穿內褲般害羞。
不過我漸漸認知到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一步到位,慢慢累積,不要覺得自己不夠格,像最近也開始學習當 reviewer(一開始還以為是詐騙,也有可能是 email 寄錯人,想說對方是隔壁棚精神科 journal,就以該科非我專長婉拒,後來另一個我有投的 journal 寄來邀請,我就想到校長所說:「認同這個社群的話可以加入。」)總是要像大富翁一樣累積,房子也買,研究所也蓋,建旅館也要涉足,股票也要炒。
反正校長也沒有訂定 criteria 要發幾篇,或是做到理事長才可以參加這個活動,況且拍照打卡送英修,何樂而不為?
整理:新思惟團隊
筆名:知道要如何長大的自己
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是在 2014 年,醫院邀請蔡校長來分享醫學海報的製作,那是第一次見識到,原來不需要很大的組織,就可以把課程活動辦的實用而充滿細節,也知道公版 / 模板不一定是對的。
作者:台南新樓醫院 謝鎮陽 主治醫師
從 2015 年迄今,新思惟開辦的簡報演講、研究論文、個人品牌等小班課程,我幾乎都有上過相關工作坊。
(鈺編按:謝鎮陽醫師是資深校友,為了精進個人能力把專業發展得更好,參加過《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和《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課後都有相當卓越且顯著的成績,屢次登上傑出榮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