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新思惟團隊
近年趨勢與應對建議
這是過去十多年,全體校友的 PubMed 期刊發表量,幾乎都是 SCI 期刊,有分數且為主要作者的。
可以看到,過去十年一直有一個很長的上升趨勢線,在疫情期間(黃色框),上過課的校友們,會把握住「雖然未來不太確定,但實際工作量下降」的時候,儘速把手邊的資料整理好投稿出去,所以多了一個爆發峰。
疫情過後,原本是回到長期上升趨勢線,但遇到部分學校和醫院,開始針對 OA 期刊作政策上的調整,於是在這些醫院學校服務的校友,就必須把自己的文章都往傳統期刊去投。
但偏偏傳統期刊在疫情後,稿件量大增,往往一年都有 5000 篇甚至兩三萬篇來投稿。但可刊登量卻受限於紙本,每年最多 300-500 篇,無法增加。所以審查速度極慢,且根本沒有動機加速。反應在刊登數數上,就是一個頓挫。
這個論文量下滑,在這些限制 OA 的醫院與學校,也有同樣的趨勢,而且狀況更為嚴峻。甚至全台灣目前頂尖醫學中心的論文數排名,都因此重新洗牌!
解決方法,根據校友們的回報與我們的總結,就是「開發更多產線」,讓論文數增加,讓他們都出去被不同的傳統期刊慢慢審,才有可能抵銷這波衝擊的影響。
因為臨床研究產出速度會受到 IRB 與收案進度的限制。所以,統合分析,跟網絡統合分析,就通常是大家的第二、第三產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