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好,我現在是某醫學中心第三年住院醫師,之前真的是「看您文章長大的」,部落格與網路講堂都影響我很大,也去上過兩次工作坊,影響很深遠,非常感激。因為受您影響,這三年間很認真,除了病人照護能力還行,論文發表也起步,之前科內剛好有資源,也有機會到國際會議去看看,就如您所說,真的擴大了我的視野,非常多。
這三年訓練上來後,深刻的感覺到,世界的改變相當快,除了我們科的新治療跟老藥新用日新月異,社會也變得多元。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感到茫然,會不會在我鑽研醫療的同時,忽略了什麼更重要的東西?在生活上、在人生上、在探索自己上?
想請問校長的是,你之前寫過一篇「給年輕主治醫師的財務規劃建議」,想請問您的是,即將變成 CR/Fellow/VS 的我,你會給我什麼建議,大概是「給年輕主治醫師的人生建議」的意思?
很不好意思,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大,但我在科內找不到人問,大家聊聊咖啡、汽車、電影、教職、病人都還行,但每次提到人生,同儕都會露出一種「你是不是該去看精神科」的表情,感到很挫折。先謝謝校長了。(Sandy Cheeks)
答:(蔡依橙)Sandy Cheeks 這筆名很有趣,是海綿寶寶卡通裡的珊迪,這隻女性松鼠是少數的「正常」角色,科學思考、頭腦清楚、保有熱情,但卻因此,在故事裡反倒顯得怪異,或許也是事主的自我定位。
在訓練過程就能有這樣的成績,實在不容易。病人照護有自信,也開始做研究,從知識的「消費者」,逐漸嘗試去做「生產者」,更曾經到過你們科在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學會見過世面。
同學你的問題,正是因為所看過的世界變大造成的。過去,我們升學、我們受訓練,這些都是價值很單一的目標,道路清楚、方向固定,就看你怎麼去衝。但是當你做出成績,站到更高的位置時,會發現,在多元世界中,這樣的簡單價值其實是少見的。
以下是虛長你幾歲的我,在過去十多年間所體會的,「30 到 40 歲時,你該解決的幾個問題。」
到底要不要生孩子?
在我觀察那麼多朋友與那麼多故事下來,我認為男女朋友或結婚,雖然是年輕醫師族群很在意的事情之一,但說實在的,事後看,這些事情對生命造成的影響都不至於太大,而且,怎樣的個性,就會有怎樣的伴侶關係。
但真正有決定性破壞力 影響的,是「生小孩」。
因為我們的教育中,從來沒有人跟我們說過,其實「小孩」在經濟學角度上,可以視作「耐久性消費財」,跟汽車有點類似。這樣比喻似乎不倫不類,但與事實非常接近。
在我的朋友圈中,小孩多的,就開平價車,小孩少的,就開高級進口車,小孩多又開高級進口車的,要不是爸媽有幫忙,就是現金存量極少。總之,有了小孩後,你的經濟水平大概會下降兩個檔次。
金錢上的差異還好,畢竟我們都當過窮學生,苦一下還行。但生孩子破壞力 影響最大的,是你最稀缺的資源:注意力。
藍弋丰跟我講過一個他聽來的比喻,很貼切。他說:「你看過削蘿蔔絲的刨絲刀嗎?就是紅蘿蔔放上去磨兩下就變成絲跑出來的那個。」「小孩對你大腦注意力和思考的傷害,就像是拿你的大腦去磨一樣,把你的大腦、思考、注意力,全部切成一小塊一小塊。」
他還說:「在我認識的朋友裡頭,創業同時又生小孩的,成功機會很低,因為你根本沒辦法隨時注意自己的事業,也沒辦法把事情透徹地想清楚。」
這些都是真的。你隨便找一個親自帶小孩的朋友問一下,就會得到確認。
我不是勸你不要生,而是要不要生都好,但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愛不愛小孩,自己的支持體系如何。
我個人很幸運,專業發展在生小孩前已經起飛,在國際學會那幾年,以及創業之初,都有太太與家人的支持。我相當於是用時序分離(先發展專業再生小孩),以及家人支持,度過最辛苦的禽獸期 嬰幼兒期。
如果不愛小孩,但卻生了下來,這對小孩跟對你自己都是不公平的。
新思惟之友社群中,這個問題多數人都想過,也想清楚了。所以,不生的就不生,而生小孩的,不少朋友都生到 3 個以上。這表示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不用靠外在價值(像是爸媽親友的評價)或口號(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來支持自己的選擇。
目前的工作是否「可持續」?
現在的你正在發展,所以沒日沒夜的拼,一週工時破百是輕鬆平常的事。但就像是生小孩,有生物學上的最適年齡區段,人類這種生物的生活史,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存在。
人過了 35 歲,體力一定會下降。你現在可以連值一個禮拜,晚上值班空檔還能寫論文,但 35 歲之後,半夜被叫起來一次,隔天就變成行屍走肉;上班忙了一天,晚餐後只想躺到床上昏迷一下;喝咖啡的清醒效果將會遞減,而且會嚴重干擾睡眠品質。
如果現在你得開 turbo 才能勉強維持競爭力,那你最好趁體力還好的這幾年,快點讓這些競爭力,變成你「轉換到想要的人生狀態」的籌碼,順利完成跳躍。
你需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自己的個性適合怎樣的工作?50 歲的時候你想變成什麼樣子?
自己的個性適合怎樣的工作
你的個性適合領導管人嗎?你的個性適合創業當老闆嗎?你是喜歡挑戰還是喜歡穩定的人?他人的肯定與眼光對你是否重要?你是能認清自己缺什麼能力,而且能從頭開始學起的人嗎?這些都是 30 歲左右的你,應該有初步答案的。
認識了自己,就知道你適合到哪裡打拼,因為個性與特質對了,你才有機會在現實社會的「冪次分佈」中,逐漸往頭部走,為自己贏得更多餘裕,創造更多的選擇性。
如果你不適合領導管人,也不喜歡學習,那去開業,就會造成自己與員工的痛苦,組織內耗對整體戰力的影響最大。這可是開診所會倒的年代,不要跟自己的資金過不去。
喜歡穩定也喜歡接觸最新科學進展,那留在醫學中心做研究,並定期到國際學會走走,當然是更好的選擇。
你現在開 turbo 打拼,就是在為自己累積籌碼,這籌碼可能是開業需要的資金與人脈,也可能是能力上的不可取代性,讓你能拿到值班甚少的特殊職位。
在適合自己的賽道上高速奔馳,累積下次跳躍的能量。跳躍,可以是在體系內升遷,可以是讓轉換跑道更安全。總之,要往「可持續(sustainable)」狀態邁進。
50 歲的時候,你想變成什麼樣子?
至於高速奔馳與跳躍之後,到底要往哪裡?這就是方向的問題。
我的建議是應該先思考,當自己 50 歲時,你想像的生活是怎樣的?
- 是能有大量時間閱讀與思考的智者?
- 是在自己小孩的畢業典禮上感到幸福?
- 是去吃餐館付帳時,不用特別看價格的財務自由?
- 是在醫院當個受人尊重的老師?
- 是在診間當個掛號額滿的醫師?
- 是在開刀房帶著學生開著全世界沒幾個地方能開的刀?
先想好自己的目標,回頭用 20 年的時間規劃與執行,以你的積極度與好頭腦,或許不到 40 歲就能實現。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40 歲之後,即將面對的是中年危機。中年危機的本質,其實是人生意義危機。拼了一輩子,因為年輕時體力好、腦筋好也肯努力,很容易跑出一段都是上坡的人生,隨著體力下降,荷爾蒙分泌改變,漸漸的更多問題會浮現。
當未來的人生不太可能再創高峰時,怎麼面對自己?當自己年輕時想達成的都一一做到了,未來怎麼定位自己?當自己的時間被工作、家庭、小孩瓜分,像個機器人一樣運作著,疲倦以外的,是怎樣的自己?
要回答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因為隨著你的價值、宗教、人生經歷、性格的不同,解答都不同。我的作法是,不受宗教或意識形態綁架,看看比我聰明的人、比我懂更多知識的人,把全部的人類知識都考慮過後,給些什麼建議。我們這代人很幸運,有個以色列人,就寫出了一本這樣的書。
當你人生遇到困頓時,推薦您閱讀《人類大歷史》。書有點厚,如果可以接受電子閱讀的話,Kobo 或 Readmoo 都有電子版,iPad 裝個指環,一手拿,到處看,很方便。
如果你想評估看看,歡迎點閱這個連結 #人類大歷史,先賭為快。留個好印象,哪天有空再來讀。我的閱讀速度約一小時 100 頁,整本書讀完大概花了 8 小時,一週可搞定。之後看世界,從此不同,更犀利、更透徹。
這本書並沒有告訴你答案,而是拆解人類社會中各種其實有點表淺的答案,並協助你構建一個更接近事實的人生觀,然後,你將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30 到 40 歲的人生
30 到 40 歲的人生,豐富多彩,我們將把速度換做高度,將高度擴及廣度,的確很辛苦,但也正是這十年最迷人有趣的地方。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