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好,最近我和老婆在談論一件很重要的決定,拿不定主意,想要聽聽您的想法。
我人生波折過,再過幾年就 40,目前即將考專科,老婆是公務人員,兩邊家境都普通,目前沒房。這段時間,曾討論,該直接去診所或是留在醫院?自從上次在《青年醫學研究論壇》遇到校長後,我決定順著自己的個性,選擇先留在醫院。
專科考過後,因科內沒缺,我有幾個選擇:
- 在科內繼續「部分」支援,薪水低,但有時間去考台大公衛。缺點是,都市房價有夠高。
- 直接下鄉,好山好水,存錢,考托福、USMLE,或去美國念公衛碩士,嘗試重新住院醫師訓練,當美國醫師。缺點是,之後如果在下鄉期間生小孩,教育資源不足。
太太是認為如果有機會離開台灣,或許我們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她也願意放棄公務人員身份。只是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砍掉重練,離開台灣去美國當醫師,是不是個好選擇,懇請校長指導。(葫蘆比)
答:(蔡依橙)因為同學你的年紀跟我差不多,要面臨體力開始下滑,以及在社會上生存下來的壓力。我們依然可以有夢想,但輕大叔的夢想要完成,需要更多的「現實感」。所以,以下我會冒著可能被你們討厭的風險,實際且直接的跟你分析。
如果經歷這些嚴峻問題的挑戰,你仍有定見、毫不動搖,那就朝著夢想走去吧!
幾個問題,你必須先問,這樣才能釐清背景,之後做決策才有正確的基礎。
- 你為什麼喜歡美國?你太太為什麼喜歡美國?
- 你們認識的美國,是當今的真實美國嗎?
- 你知道去美國念碩士、考 USMLE 與重新住院醫師訓練,意味的是什麼嗎?
- 你到底要不要小孩?
- 你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 輕大叔的夢想,要拿什麼換?
你為什麼喜歡美國?你太太為什麼喜歡美國?
台灣人,一定會面對的一個課題是「我們為什麼嚮往移民美國」?我也很想知道,所以最近才持續的閱讀二戰冷戰後的書、美國與世界情勢、美國中國日本與台灣等。
我的閱讀結論是,因為過去蔣政權時代,一路從中國敗逃到台灣,接著,兩次台海危機,中華民國隨時可能被「解放」的時候,美國都是最重要的關鍵角色。加上斷交之前,美軍常駐在台灣,給台灣人留下了「美國就是強」的概念,所以那個年代的長輩,能移民、有管道的幾乎都走了。
我們這一代,除了長輩們流露出來的價值觀,好萊塢電影也持續強化美國形象,加上美國在科技、生物醫學、網路的三波領先,我們持續了對美國的好感,這也很正常。
瞭解了這些,就可以進一步拆解:現在的國際情勢,還是台海危機年代的國際情勢嗎?(我認為不是)我們因為過去美國在科技方面的優異成績而喜歡美國,但美國在未來還有那麼碾壓性的優勢嗎?(我認為美國有優勢,但科技國界在模糊,而且優勢不那麼絕對了,至少沒有好到你移民就一定會過得比現在好。)
如果你對這些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幾篇,你都不怕念碩士以及 USMLE,幾本中文書自然不是問題。
- 《看不見的屏障》:用美國人角度,看台灣那段太濃烈又太情感化的歷史。
- 《大國政治的悲劇》:美中是否終須一戰?
- 《美國世紀的終結?》:放心,美國強得很!至少在川普上台之前。
- 《南海》:與台灣直接相關的國際情勢入門書
- 《成與敗》:台灣為什麼比東南亞好,卻又輸給韓國?
- 《百年追求:卷三 民主的浪潮》:補足童年時代的空白
- 《基地帝國》:沒有「帝」的新一代日不落帝國
- 《戰後的日美同盟真相》:從外交角度看苦澀現實
-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打造持續繁榮的體系?
你們認識的美國,是當今的真實美國嗎?
長輩們看到的駐台美軍,又高又帥又有錢又有特權,我們在好萊塢電影看到的美國英雄,我們心目中的紐約與矽谷,讓我們嚮往美國。
但很不幸的,當我們去美國,千辛萬苦變成「美國人」之後,我們並不是那些英雄形象,頂多只是 NPC。真的找到醫院工作,最近我的幾個朋友,都是在二三線的城市,他跟你講城市名稱,你連在哪裡都不知道,更何況醫院的名字,聽都沒聽過。
那些城市,跟我們在電影上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社會階層、種族組成與知識教育程度,都更貼近一個原初的美國,你因為膚色與口音被歧視,是很正常的 daily routine,更別說,川普選上之後,這是族群議題可以露骨表達的美國。
台灣不是只有台北,還有鄉下。美國也不是只有我們聽過的那些城市,還有鄉下。
以你所描述的生活狀態與現金存量,我想,搬去美國,也只是中間到中下階層吧。你可以看看這本書,瞭解一下美國的中間與中下階層,是怎樣的生活,將給孩子怎樣的教育。而如果你想給孩子上流階層的教育,那該要花多少錢?花多少時間?
你知道去美國念碩士、考 USMLE 與重新住院醫師訓練,意味的是什麼嗎?
這部分,之前林彥鋒醫師的分享,非常值得參考。
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更需要考慮的是,你目前沒有太多積蓄,而且接近 40 歲了,跟 25 歲的年輕人相比,你記憶力下降了、連續可工作時間下降了、晚上被 call 起來更睡不回去了、前一天值班隔天渾身不對勁了。
文中也提到,即使是學術界,種族的問題依然存在。
你到底要不要小孩?
您的問題我其實做過「馬賽克」跟刪減,必須說,在您的問題中,有常見的決策混亂特色。
例如:你說自己不喜歡診所,想做研究,所以留醫院。但你所說的兩個選擇,不管是在科內部分支援還是下鄉,其實都不是做研究的好選項。這不是矛盾了嗎?(念研究所不等於做研究喔,聽過那場「我該不該讀博士?」的你應該知道。)如果真的喜歡做研究,那當然是不計薪水多低,去找個醫學中心或至少中型醫院的主治醫師缺啊!
例如:你說想下鄉,是考慮要存錢,準備跳美國。但又提到,如果生小孩的話,擔心教育資源不足。另外我刪減掉的一段又提到,目前還沒有小孩,所以教育資源好像不是問題。
發現問題了嗎?你考慮事情的順序需要重新整理,在我來看,你應該先考慮的是:我到底要不要小孩?
- 如果要,那就乾脆直接在都市生活下來,不買房、生活節儉,多運用都市的各種教育資源。
- 如果要,又想下鄉,並跳美國。那你當然必須避孕,努力存錢、努力考試、努力跳美國、努力生存下來,然後才生小孩。在美國養小孩,《階級世代》你就更需要看了。
- 如果不要小孩,那教育資源就完全不應該是你的考量。但你們夫妻倆要有共識,而且要確定能頂得住(或不在乎)雙方家長的意見。
這就像在急診看年輕女性腹痛病人,你不能問完、檢查完、抽血完,還不確定方向,想說做個 CT 時,才發現「喔,他有沒有懷孕啊?」然後才重新抽血、重新考慮、重新鑑別診斷。
年輕女性腹痛,一進急診就是驗孕,你才知道後續要往那邊想、能做哪些檢查。
你們兩個都在生育年齡,而且你年紀也有一點,「要不要生」,自然是樹狀圖頂端的根本問題,必須解決。
而且,「結不結婚」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幾乎沒有,但「生不生孩子」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那可是天跟地的差別!
你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我去你的 Facebook 逛過,如果你要我說的話,我會認為其實你很在意夫妻感情,你希望給老婆不錯的生活,所以最近吃的餐廳、去的地方、買的東西,都很不錯,在台灣也是過著中上程度的生活。
但這樣的生活模式,你真的願意放棄嗎?
你可以對照我的 Facebook 看看,全部是工作相關、趨勢觀察、小孩生活,沒有優質餐廳、沒有浪漫過節、沒有進口車。
往夢想前進的路上,需要節衣縮食,如果往夢想前進的路上還帶著小孩,幾乎需要放棄所有享受。
「時間與金錢是有限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可以對這句話嗤之以鼻,認為這樣太庸俗。但快要進入中年的輕大叔,面對這句話,可要認真看待。
輕大叔的夢想,要拿什麼換?
我認識一個中年輕大叔,有小孩,有主治醫師工作,辛苦了好幾年,終於到美國重新開始。
但你知道他經歷過怎樣的生活才過去的嗎?
二線城市,沒聽過的醫院,竟然比台灣低的薪水,這就不說了。最苦的是,他當年是每天忙完醫院、忙完小孩後,才熬夜讀書,因為現金要存著到美國燒,所以考 USMLE 時,在美國,他不能住飯店,只能住青年旅館,超便宜、跟年輕背包客八個人一間、很吵的那種。
你可能會很羨慕,啊,那種隔壁床都會有年輕外國美眉,大家可以聊天,真好!我只能說,會這麼想的人,你真的太不瞭解「家庭輕大叔」的苦了。
隔壁床 20+ 歲的妹妹看他在唸書,過來攀談,閒聊幾句後,還打電話跟她的朋友說:「我跟你說,好好玩喔,我隔壁是一個大叔,他是台灣的醫師耶,這次是來美國考試的耶。」
那一刻,這位輕大叔非常非常的惆悵,「我離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好遠喔,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負擔著自己的夢想跟小孩的未來,明明可以在台灣跟老婆小孩去五星級飯店度假的,為什麼我在這裡……」
這才是輕大叔的夢想人生。
結論
以上的種種挑戰,如果你絲毫不在意,仍有勇氣、仍有夢想,也因為這些現實面的提醒,讓計畫更務實,那麼,恭喜你,就朝著夢想前進吧!
後記:熱烈討論
本文刊出之後,承蒙多位在美國發展,以及曾經考慮過到美國發展的朋友們,補充許多看法,非常值得一看。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美國急診醫師之路 Dr. Eric Chou」的分享:「很多台灣醫師也問我相同的問題,老實說這實在非常難回答,來美國當然有許多好的地方,但是背後的辛苦也是難以言喻。如同校長所說,對於有些年紀的醫師,如果不是對於美國系統有一定的了解,並不建議來美國重新開始。」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