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心得】在生涯早期學會簡報和研究,讓 Office Hour 帶你走得更遠!

 

作者: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MEPA_20211127_1123

 

 

寫長期心得回顧,作為一種自我肯定與累積。

 

其實一開始看到這個活動,我有點猶豫是否參加,因為分享的校友都很資深,表現也都非常耀眼;另一個猶豫點是把自己的想法、做法都開誠布公,有點像是大庭廣眾之下穿內褲般害羞。

 

不過我漸漸認知到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一步到位,慢慢累積,不要覺得自己不夠格,像最近也開始學習當 reviewer(一開始還以為是詐騙,也有可能是 email 寄錯人,想說對方是隔壁棚精神科 journal,就以該科非我專長婉拒,後來另一個我有投的 journal 寄來邀請,我就想到校長所說:「認同這個社群的話可以加入。」)總是要像大富翁一樣累積,房子也買,研究所也蓋,建旅館也要涉足,股票也要炒。

 

反正校長也沒有訂定 criteria 要發幾篇,或是做到理事長才可以參加這個活動,況且拍照打卡送英修,何樂而不為?

 

 

原來好的簡報,讓自己更容易被看見。

 

我目前參加過三個工作坊,第一個參加的是《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運用上課學到的方式進行簡報後,老師覺得報得好,邀請我參加中區的 seminar,因為當時在疫情中,採取線上簡報,意外收到跟我要簡報檔的 email。

 

在院內幫別科做考試複習,修改了簡報模式,我也收到感謝信,心裡其實非常感動。之後參與一些院際簡報,認識不同醫院的優秀人才,發現優秀的簡報也是一種廣結善緣的好方法。

 

 

lincy_fig1

 

lincy_figure2

 

 

還有一次在投文章的時候,在 graphical abstract 應用了課程所學到的原則,如:遣詞、選字、用色,讓沒有編排經驗的我也可以抓住一些排版的大方向。

 

 

lincy_figure3

 

 

協助新手研究起步,寫作更有效率。

 

我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時間比《統合分析工作坊》晚,因為時間來得剛好,所以很快就有產出文章。課後應用所學來製作圖表、撰寫文章,捨棄了一些考古文,盡量畫靶射箭,前後呼應,寫作變得比以前有效率,目前還有另一篇在校長 Office Hour 的建議後調整投出。

 

目前最息息相關的就是統合分析,我上課的時間是在考專科醫師前(2021 / 5月),期間有試著想要寫一個題目,不過,受到專科醫師考試、支援和另一篇論文的影響,又想說當自己開啟 CMA 的時候要有高一點的把握,所以真正開啟 CMA,已經是整整兩年後。

 

當初就是受不需要 IRB、不需要收案所吸引,想追求帶上鐵鍬就可以挖礦的自由度。然而,之前遇到最大的困難點就是搜尋文獻、畫 PRISMA 流程圖,光想像看千百篇文獻就打退堂鼓。

 

當時也想像校友一樣搜集七龍珠,把新思惟課程都納入囊中,想要上個人品牌(其實我覺得身邊有親人更需要,但我想要先學,一來自己獲益,一來可以分享)還有個案報告課程,但白駒過隙,現在的課程主力已經是論文和統合,獨愴然而涕下。

 

 

校長作為過來人,在 Office Hour 為你帶路。

 

我一直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是把統合分析從 0 到 1,恰巧校長開啟 Office Hour,不僅可以問自己的問題,搜尋前人的問題也可以幫上忙。

 

以前,需要靠偶然看到的 FB 限時動態,或是搜尋新思惟 YouTube 的影片;現在,有 Office Hour 可以給你一對翅膀。ChatGPT 的運用也讓研究變得更容易一些,當你想釐清一些問題點,可以善用 Office Hour、ChatGPT 互取其長。

 

超過能力一點叫挑戰,超過能力很多的是威脅。課後雖有練習,不過只能確認做圖不是問題,我後來發現搜尋、萃取、方法學、評讀等難關,是需要經驗才能克服的威脅,好在有 Office Hour,把這些威脅變成挑戰。因為我的壞習慣是會在小地方糾結,為了讓自己持續有進度,我建立一個原子習慣,通常會在禮拜三的高鐵回程中整理一週的問題,準備對校長發問。由於沒有注意到 Office Hour 時間偶爾會改,之後也養成發問前會回去點一下電子報的習慣。

 

我從校長那邊學了一招,利用 Office 的聽寫功能來寫作。就像校長說的,把最大的困難克服之後,剩下的可以拆解成小步驟按部就班完成,比如說像英修的步驟,有這個資源,就可以讓事情推動得更順利。

 

 

先造島,再搭橋,發揮高效的輸出成果。

 

在《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看到一個描述,我覺得很貼切,小說家若是在已經知道這章後續怎麼發展,會先把今天的餘力用來構思下一章節,就是先造島,之後再搭建連接的橋樑,造島比較難,搭橋比較容易,我們應該把精力先用在困難的部分,例如提前製作圖表(就像造島一樣)。

 

然後,在隔天的零碎時間,我會使用筆記本或手機上的 Notion 或 ChatGPT 來整理思緒,寫出一些 discussion / introduction(就像搭橋一樣),如同這篇心得也是這麼完成的。

 

即使如此,目前這一切也都是進行式,只有刊出的那一天,這一切才有意義,雖然路途還遙遠,但我至少已在路上。

 

 

最新活動

 

 

本篇發表於 徵長期心得 並標籤為 office hour, 林佳彥, 統合分析工作坊, 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長期心得。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