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新思惟團隊
前情提要
- 新思惟社群 2021 回顧:2021 年新思惟校友,共 984 篇論文發表!
- 新思惟社群 2020 回顧:2020 年新思惟校友,共 689 篇論文發表!
- 新思惟社群 2019 回顧:2019 年新思惟之友,共 517 篇論文發表!
- 新思惟社群 2018 回顧:2018 年新思惟之友,共 443 篇論文發表!
- 新思惟社群 2017 回顧:論文成績與活動回顧
- 那個「新思惟」到底是做什麼的?(演講與 QA 內容)
- 新思惟的醫學研究課程,到底有沒有用?PTT 上的負面評價,是真的嗎?
- 新思惟社群 2016 回顧:論文統計與創新活動
- 新思惟團隊 2015 數據回顧
歷年校友研究成績
從 2014 年開辦新思惟研究課程開始,到 2022 年底,上過研究課程的校友,累積在 SCI 期刊發表論文共 4336 篇!
2022 年,共有三個月,論文篇數超過 100 篇以上。5 月發表論文數,更曾高達 111 篇!
2022 年共 1037 篇 PubMed 論文
- 2022 年 1037 篇
- 2021 年 984 篇
- 2020 年 689 篇
- 2019 年 517 篇
- 2018 年 443 篇
- 2017 年 300 篇
- 2016 年 213 篇
- 2015 年 153 篇
逐年上升,趨勢明顯!
Original article 佔 73%
原創研究是主流文體,佔新思惟之友發表論文總量的 73%(2021 年為 76%)。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臨床研究(Clinical)佔原創研究比例,從 2018 年的 50%,上升到 2022 年的 57%。如果與 2021 年相比,數量從 423,略升到 2022 年的 434。依然是發表的主力!
而 meta-analysis 增加最多,2021 年僅有 90 篇,2022 年為 111 篇。
Meta-analysis 佔原創研究比例約 17%,仍有成長空間。對於沒有資源的年輕研究者來說,若有不錯的臨床感,或能以寫作與統計能力,與資深臨床工作者合作,確實是個起步的好領域。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校友們的快訊與發表心得:統合分析工作坊 / 傑出榮耀
Review article 在 2021 年為 73 篇,2022 年也略升到 78 篇。Original 以外的文體,都有其不可取代的面向。
過去曾是初學者起步好資源的健保資料庫,即使國衛院停止提供資料後,仍有學員陸續刊出,不過數量上從 2021 年 145 篇,2022 年縮減到 90 篇。目前健保資料庫已經因為資料取得過於困難,不適合初學者起步。但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機會窗口,現在,正是初學者把握 meta-analysis 的好時機!
今年我也要發表!
期刊分散,前 20 名都是 open access。
由於 open access 期刊的稿件容納量大,且知名度高、可近性高,導致影響力大、被引用程度高、IF 也相對高,已經逐漸成為初學者投稿的優先選擇,以上列出的是前 20 名、校友投稿 10 篇以上的單一期刊。
課後也可以持續注意校友們的發表快訊,掌握最新趨勢。還沒有固定閱讀快訊的朋友,請把這四個連結設進書籤,方便日後尋找喔!
關於集中趨勢,如果把刊登超過 10 篇論文的期刊,文章數加起來,佔全部研究校友文章 41%。2021 年為 33%,2020 年為 23.9%。間接印證期刊世界也有大者恆大的趨勢。
有 34 本期刊 IF 超過 10 分!
2022 年新思惟學員論文刊登超過 10 分以上的期刊,有 34 本,2021 年為 17 本。
刊登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最高者為 157.375 的 JAMA,該篇文章的作者為內科醫師,從住院醫師時期陸續參加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統合分析工作坊》,累計至今已有 15 篇 SCI,其中有 9 篇集中在 2022 年發表!
平均影響因子為 5.120,分佈型態與往年相似,非常態分佈、也非向零傾斜,多數校友落在 1 到 7 分的區間。請見下圖。
歷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分布如下,8 年累積 4336 篇,平均影響因子落在 3-5 分之間,2022 年平均分數為 5.120 分,首度衝破 5 分。
最多一人 25 篇!多數一年 1 篇。
以主要作者歸戶統計:在 1037 篇中,作者總數為 559 人。
最多個人發表為 25 篇,是 2021 年參加過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的學員,要做到一年超過 10 篇這樣的速度,一定是很清楚每一段在說什麼,如何節省字數不廢話,又能抓住核心重點。
一年發表 1-3 篇文章的朋友仍是主力。如果你也想要學術起飛,甚至成為多產作者,請參考下列分享。
- 用課堂教的統計方法來寫論文,專家看過都沒得嫌!(邱家佑 醫師)
- 課後學術起步,想讓文章一篇接著一篇發表!(顏辰瑋 醫師)
- 基層小主管做研究,以績效經營為導向。(張俊鴻 醫師)
- 不放棄心血與希望,論文終能成功發表。(張雅淳 醫師)
- 和夥伴再度克服論文之路的艱辛,課後第四篇發表!(張庭瑋 醫師)
- 年初上的統合分析課程,年底已收穫兩篇論文。(林庭伃 醫師)
- 在寫研究計畫的同時,順手也完成一篇統合分析。(陳鋭溢 醫師)
- 在醫院包班的課後一年,成功發表兩篇統合分析論文。(李佳維 醫師)
- 從一個論文生手,成長為帶領學生發表的良師。(葉大全 醫師)
- 用對方法 revision,把握住每一次發表的機會。(蔡孟格 醫師)
- 住院醫師先以 case report 練習寫作,學術更容易起步。(蔡孟格 醫師)
一年內發表 1 篇的朋友佔所有作者總數的 62%,這比例與去年的 62% 一致,顯示課程協助新手起步的規劃初衷,得到有效落實。
- 用科學研究破除疑慮,使醫護人員更安心戴口罩。(蘇則聿 醫師)
- 給迷途的研究新手一個機會,在需要時開始起步。(許鈺敏 醫師)
- 高 CP 值的投資,課後一年發表自己的論文。(張中杰 醫師)
- 腎友易患肌少症,血磷濃度可見端倪。(蔡炳煌 醫師)
醫療與非醫療相關的學員們,也有相當傑出的發表成就。
- Negative results 的文章,要更加嚴謹的寫作。(楊尚育 助理教授)
- 掌握寫作與投稿原則,非醫療背景課後發表四篇!(毛祚彥 博士)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人發表多篇」,新思惟之友「多人合作發表一篇」狀況亦漸增:2015 年共同作者同時有多位新思惟之友的有 3 篇、2016 年 1 篇、2017 年 5 篇、2018 年 12 篇,2019 年 26 篇、2020 年 24 篇,2021 年 54 篇、2022 年成長至 73 篇!
在新思惟社群中,容易找到價值與做事風格相近的伙伴,藉由互助,減輕彼此負擔,共享傑出榮耀,是很棒的事!以下都是過去一年組成團隊,並迅速大量產出優質論文的例子。
- [快訊] 張博智、陳楷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肺部手術後的胸管引流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刊登!
- [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誘發式肺量計可增進肺切除術後照顧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Surgery刊登!
- [快訊] 曾秉彥、吳明恭、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激素對腸躁症的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登!
- [快訊] 郭力仰醫師與陳俊宇醫師團隊,關於髕骨遠端骨折,基腱重建後加做經骨環繞固定無法增進功能預後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刊登!
- [快訊] 羅子珍醫師與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Latanoprostene Bunod 治療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刊登!
- [快訊] 陳昶華、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以不同抗生素治療恙蟲病的效益與耐受性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刊登!
-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CPAP 是否會增加睡眠週期性肢體抖動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刊登!
- [快訊] 雷偉德、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川崎氏症藥物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EBioMedicine刊登!
- [快訊] 曾秉彥、曾秉濤、吳明恭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以預防偏頭痛之統合分析,獲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刊登!
- [快訊] 陳柏成與劉文智醫師團隊,關於肩鎖關節脫位固定後,是否需加做喙鎖固定之統合分析,獲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刊登!
- [快訊] 雷偉德與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川崎氏症患者日後產生氣喘與過敏性鼻炎機會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ediatrics刊登!
- [快訊] 許智維與陳田育醫師團隊,關於猝睡症與出生月份相關性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刊登!
2022 年參加研究課程學員,年齡中位數與去年相同。
2014-2022 共 9 年時間,分析 3784 位參加研究課程的校友年齡,皆為非常態分佈。
2022 年中位數為 33 歲,與 2021 年相同。事後分析 post hoc analysis 發現,相較於 2017-2020 參加學員的年齡分布,2021 與 2022 這兩年,年輕化達統計顯著。實際每堂課觀察下來,這兩年的 PGY 與住院醫師的確不少。
2022 年參加者大於 45 歲以上有 34 位,佔整體報名人數 10%,2021 年有 33 位,佔整體報名人數 6%。2022 年學員年紀最資深為 62 歲是歷年新高。
2022 年論文破蛋 110 人,54 位為住院醫師、見實習醫師、醫學生!
醫學生、見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也可以唷!
本身完全沒有任何論文(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通訊作者等主要作者序計),並曾參加過新思惟研究課程的學員,在 2022 年從 0 到 1 的學員,有 110 人,佔總作者人數為 20%,IF 分數最高為 10.782,平均為 3.968。
其中有 54 位非主治醫師(醫學生、PGY、住院醫師、fellow),佔破蛋人數 49%,接近一半。
- 醫學生也可以,課後半年成功投稿!(劉穎錫 學生)
- 具備寫作和跑統計的能力,住院醫師登 PubMed。(林佳彥 醫師)
- 當天 reject,下午再投出,對研究者是家常便飯。(陳冠融 醫師)
- 零基礎起步,發表人生第一篇統合分析。(王韻婷 醫師)
- 從對統合分析論文陌生,到能寫出一篇文章。(鄧宜家 醫師)
- 新手課後五個月,發表人生第一篇 SCI。(林庭伃 醫師)
7 位現役 PGY 課後成功發表!
PGY 時期就來參加新思惟,課後有成功發表,目前身分仍是 PGY 的學員,2022 年共有 7 位,其中個人發表篇數最多的有高達 4 篇,皆為 meta-analysis。以下是 PGY 快訊分享:
- [快訊] 羅子珍醫師與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Latanoprostene Bunod 治療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 [快訊] 許承越醫師團隊,關於 BDNF 與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死亡率之研究,獲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刊登!
各行各業均有發表
- [快訊] 韓晶彥教授團隊,關於避免住院期間老年患者受傷之家人照護經驗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刊登!
- [快訊] 吳晋暉博士,關於臺灣民眾輻射認知之定量分析研究,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刊登!
- [快訊] 孫榮章放射師團隊,關於使用 NIPAM 凝膠劑量計以定量同軸搖晃動態劑量效應之可行性研究,獲 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刊登!
- [快訊] 孫榮章放射師團隊,關於使用 NIPAM 凝膠劑量計以定量呼吸假體動態劑量效應之可行性研究,獲 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刊登!
- [快訊] 林莉萱博士團隊,從貓掌心肉墊注射,以施作電腦斷層淋巴造影之研究,獲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刊登!
- [快訊] 蔡宜蓁督導團隊,關於 HIV 患者的自殺傾向研究,獲 Psychosomatic Medicine刊登!
- [快訊] 蔡宜蓁督導團隊,關於 COVID-19 後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症,以及相關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刊登!
- [快訊] 吳綺蓁護理師團隊,關於夜班工作者以人工光照減少疲倦程度之研究,獲 Healthcare刊登!
- [快訊] 薛孟倫博士團隊,關於臺灣中老年人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自覺程度研究,獲 Frontiers in Psychiatry刊登!
【校友專案】新思惟工作坊,誠徵「長期心得」。
校友們分享課後長期改變與心得,在各自的領域皆獲得肯定:
- 【長期心得】新思惟各大經典工作坊效用剖析(筆名:知道要如何長大的自己)
- 【長期心得】到美國工作前先來新思惟進修,開啟了我一連串的發表之路。(邱家佑 醫師)
- 【長期心得】資深校友見證,在醫師的養成路上,職涯與人生的美好改變。(謝鎮陽 醫師)
很高興看到各位在 2022 年大放異彩,如果您認為新思惟工作坊對自己生活有長期影響,請參考【校友專案】新思惟工作坊,誠徵「長期心得」分享!
線上 Office Hour
2022 年我們也開辦專屬於新思惟工作坊校友的「線上 Office Hour」,許多見實習醫師、PGY、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課後應用遇到問題,都靠著這個服務,規定自己每周都要有進度,有問題就問校長,成功的寫出自己的第一篇。遇到生涯困境,也能聽聽不同角度的分析,達成突破。
上課學技術、又送 Office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