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300 字背景陳述,因匿名故刪去,總之就是很強很認真的好青年!)問題是對大醫院的又愛又恨。大醫院畢竟是 case 多,從這其中要挑出困難的 case 來做相對比較容易,可以滿足自己想要前進的感覺。但大醫院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規則,我現在是住院醫師,時間若掌握得好可以花很多精力在我的 specialty 上,但升為 young V 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其他分院或安養院的爛缺要去 cover,光時間成本就耗掉了,再加上科內無止盡的 pooling,得利者永遠是____。 所以我的問題是,center 有我要的病人,但卻沒有我要的工作型態。在 young V 的時候,理論上要最往前衝,與國際接軌,但卻有很多時間跟精力會被耗在很多較次要的地方。而出來開全自費一人診所,可以滿足我出國上課的型態,我也滿有把握可 survive,但在一開始一兩年可能病人也會比較 simple。我算是一個很會想的人,但算來算去,嘿,好像沒有一個 perfect solution。不知道蔡校長有什麼想法,謝謝。(喬骨師)
答:(蔡依橙)
同學,鳥事多(好市多旗下品牌 Bir(d)stco) 這是人生的常態。裡頭幾點我作個補充。
在你離開之前可以做的
大醫院,天生就是這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是金科玉律。
目前在醫院的相對低薪、屎缺多、支援花時間、等等缺點,當然對應的,就是有困難 case 的成就感,有眾多其他科別的高手跟你一起討論,一起華山論劍。這時,你就要思考,缺點能不能極小化,優點能不能極大化。
以我過去發展心臟電腦斷層的經驗來說,醫院的給付不可能因為我一個人而改變,所以該是多少就多少,但既然我拿到相對少的「金錢」,我就必須逼自己拿到其他「金錢以外的價值」。
所以,我會把所有的困難病例的意義發揮到最大,做完整的整理與記錄,作為日後研究的素材,並積極與合作科別的醫師做最深度的合作,例如跟外科醫師熟,他們會幫我保留手術照片,而遇到困難的病例,他們會跟我講意義在哪,我會把他整理成文章發表,彼此互惠。跟導管醫師熟,他們會跟我討論關閉器怎麼放比較好,我的發表會有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演講,會用我的 CT 影像。
我會利用在大醫院,容易找到同伴互相 cover 的特性,時常出國演講,因為是受邀,所以可以請公假,如果不行,那就用自己的休假飛去講也好,拓展人脈與國際視野。當時跟我同一屆作總醫師的蔡瑋琳醫師,彼此互相幫忙很多,而蔡瑋琳醫師,也是我現在的創業伙伴之一。如果做一人診所,大概也沒辦法一年飛出國 20 次,生意還要不要做啊!
人因屎缺而變強
屎缺多,就想辦法在屎缺中找出正向意義。發展心臟電腦斷層的過程中,我接過兩年多的「臨床醫學專欄」,兩年的「中榮醫訊編輯」,舉辦過國際研討會,從邀請聯繫國外講者開始做的那種喔。這些都鍛鍊了我的中文寫作、刊物編輯、籌劃會議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後來整合起來,都用在我自己的創業:新思惟。
支援花時間,就想辦法讓他對你的傷害變小,如果通勤要一小時,像我之前在秀傳工作,每天開車來回約 100 分鐘,兩年通勤,我把 NPR Planet Money 聽完了,對於經濟現象與簡單的經濟學開始有認識,對於之後創業很有幫助。為了進一步縮短時間並避免微小的車禍可能,甚至開始看鹿港的房子,打算就住在醫院附近(後來因為現金不夠所以放棄,沒想到鹿港的房子那麼貴 XD)。
轉換,沒有遺憾。
當你漸漸的,把醫學中心能獲得的「非金錢價值」拿完,當你發現別人害怕的疑難雜症,你一週可以輕鬆的做 5 個(我當年的先天性與手術後心臟判讀就是這樣,別人認為很稀少的 case 我是天天看),當你發現自己在國際學會能發展的也差不多到頂,當你發現自己似乎該往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去走時,因為你努力過、因為你拿到屬於你的價值,這時準備離開去開診所,心中不會有遺憾。
甚至,可能因為你的「不可取代性」更高,在離開的時候,會有很特殊的 offer 出現,不管是留下來加薪、到新醫院擔任主管,或跟自己尊敬的人合作,機會都會忽然出現。
人生沒有 perfect solution
是的,人生沒有 perfect solution,但會有 perfect adaptation。
人生賽局從來不是 Yes or No 這樣黑白分明的選擇,而是無數的參數與細項調整藝術。就說超音波好了,不是探頭放上去 Yes or No 耶,而是可以選擇不同探頭、調整角度、調整深度、調整 focus、調整 gain control、調整 frequency、調整姿勢,別人一開始的「No」,經過你的巧手調整,就變成「Yes」。
這才是人生。人生沒有 perfect solution,但會有 perfect adaptation。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