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 #17】剛進放射科,不喜歡做介入治療,診斷又會被電腦取代,該轉科嗎?

 

 

Ask17

 

 

問:請問校長,我剛進放射科一陣子,發現對這個科的部分工作內容,不如自己預期的有興趣,加上未來前景似乎非常堪慮,該如何權衡繼續撐下去,或考慮轉職的決定呢?

 

我是放射科住院醫師,最近考慮轉職的問題,在心中困擾許久。近來開始跟長輩作了一些 intervention,感覺若有幸遇到願意教學的長輩,帶著一起做,還過得去,在住院醫師時期撐過去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我不喜歡上台當 operator 的壓力,未來不會想走以 intervention 為主的業務,特別是急做 case,那種有限資訊、有限時間,卻要做出重要決策,又要面對家屬情緒的狀況,我實在不喜歡。

 

健保給付的趨勢,也只會越來越廉價稀釋,又無法像某些科別能自行開業,或甚至設立自費診所。

 

另外,放射科一直面臨各種嚴峻挑戰,除了國內健保與法規的限制以外,一些國外的討論,如以下兩篇,都點出了威脅,特別是 machine learning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發展:

 

 

此議題甚至是 RSNA 例行討論的議題之一。在此潮流下,若非特別對程式設計有興趣,不然傳統的放射診斷角色,醫師判讀的工作將漸漸被電腦輔助之,甚至取代也不無可能。

 

所以,我想 intervention 這塊業務,仍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在這個角度看,此科別最有發展性的部分(偏外科系的 intervention 工作),卻是我最不感興趣的部分。而判讀片子等工作(比較偏內科系思考的部分),似乎未來可能朝向有更多工具輔助,也有機會被大部分取代。

 

所以,是否若個性不偏向外科系,對於 intervention 沒有特別興趣的話,加上急診化的 on call 生活型態越來越普及,與完全被健保法規限制住的劣勢。對於比較偏內科系,不喜急重症的個性,喜歡念書思考的人,是否未來沒有「純閱片」的生存空間了呢?是否應該早點停損,考慮選擇其他科別呢?

 

以上的問題,大概從我進這一科以來,就不斷反覆思索許久仍未有答案,希望校長能給陷入掙扎思考的我一些建議,謝謝。(Faltering)

 

 

答:(蔡依橙)轉不轉,其實是很看 kimochi 的事情,你想得很多,也收集了很多資料,趨勢大致沒錯,如果真的想轉,就轉吧。

 

只是在轉之前,有幾件事情容小弟補充一下。

 

 

電腦真的會讓我們失業嗎?

 

電腦判讀取代放射科醫師,我認為就算會出現,也還要很久。在我們生涯的黃金時期,「取代」應該不會發生。

 

就像乳房攝影的判讀,現在輔助工具超強,比人眼還快還準,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自己打報告,因為要有「人」來負責被告, 因為要有專業醫師,根據病灶特徵、患者狀況、醫院提供的服務、目前健保或國健局的給付狀況,給予建議,這部分要整合到這麼細,而且由電腦軟體擔負法律責任,不太可能。

 

就像當初 MRI 出來的時候,一個當時與現在都非常有名的神經科醫師說,「一台 MRI 可以抵三個神經科醫師」,意思就是,你 NE(神經學檢查)作了半天,最後 lesion 的定位跟特性還是輸給 MRI,所以神經科醫師的價值不再,既然任何科都可以開 MRI,自行治療患者,神經科醫師的工作需求將會減少。

 

這句話說到現在約 20 年,MRI 取代神經科醫師了嗎?沒有。反而因為 MRI 的出現,我們發現了更多的神經相關疾病,神經科醫師沒有被 MRI 取代,而是利用 MRI,看到更大的世界。

 

所以,未來的狀況,將會是放射科醫師有更多的輔助工具可以使用,判讀的報告量將會增加(固定薪哭哭 / 做抽成的開心)、看得到的疑難雜症更多、整合人類知識與電腦工具的獨門技術更難掌握。

 

唯一會被淘汰的,是讓自己從事低階判讀,不願意升級自己的知識,甚至不願意使用新科技的人。

 

但我想,我們這世代,都理解終身學習跟持續前進的重要,已經不是那種「學一門技術就穩穩吃一輩子」的老觀念了。觀念若正確,問題就不大。

 

 

放射科的趨勢

 

至於放射科的趨勢,除了電腦能幫忙越來越多的評估與診斷輔助之外。另一個重要面向,就是為患者負起更多責任,盡量往第一線走,這必定是本科存續的關鍵,也是各大國際學會所鼓吹的:負起更多的責任,作更多對病人有直接幫助的事,讓病人認可我們的價值。

 

這概念,intervention 之父,Charles Dotter 在 1980 年的 AJR: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就說過了

 

If we don’t assume clinical responsibilities for our patients, we will face forfeiture of our territorial rights based solely on imaging equipment others can obtain and skills others can learn.

 

至於這 37 年來,放射科有沒有往這條路上走,我想每個在環境裡觀察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你說的跳脫健保、自行開業、自費診所等,最需要的,正是「讓病人直接認可我們的價值」,才有可能做到。也是因此,病房、門診、介入性的重要性,將越來越高。

 

當然,如果你沒興趣作 operator,在壓力下擔任決策與負責的角色,自然這個趨勢跟你想要的人生是不相符合的。

 

偏內科系,喜歡閱讀思考,當然很好。但另一方面,現在的內科,intervention 卻也越來越多。

 

以內科三大科來說:心臟科的介入治療,從冠狀動脈做到心肌瓣膜,周邊從腳做到頸動脈;腸胃科用內視鏡切除早期胃癌;胸腔科則將氣管鏡結合超音波,探索過去必需要開刀才能碰到的縱膈腔淋巴結。

 

如果你決定要換科,除了要找以「閱讀」與「思考」為主的專科外,在台灣多數醫院以臨床工作量計算薪水的環境來說,你也必需要有特別強的學術發表能力,才能有更好的議價空間。

 

 

決策建議

 

當你已經對一個學門失去興趣,所有的消息看來都會放大,就像你所選的兩條連結,事實上他們是一樣的,一個是論文,一個是針對這篇論文的報導 XD

 

但最重要的是,人生路徑的轉換,是非常 personal 的決定,就像我從國際 guideline 主持人兼放射科主管,放棄一切轉而創業,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給你祝福,只有自己隱約知道那幽微的方向,在一切譏笑與奚落聲中,堅定決心、繼續前進。

 

離開之前,務必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將去哪裡。尤其你想去的地方,這些「看似沒有未來」的問題是否也存在,如果你真進去一個新的領域,也發現其實每個學門都有危機,對該學門的熱愛,能不能支持你完成訓練?

 

想清楚,就去吧。人生什麼都有可能,至少我自己的故事是這樣。

 

 

近期課程

 

 

 

本篇發表於 問校長 並標籤為 intervention, 人生, 介入, 外科, 放射科, 治療, 轉折, 轉科。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