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 #2】念了醫療之外的研究所,需要告知科內嗎?

 

 

ask2

 

 

問:我是住院醫師,目前用空閒時間就讀「與醫療無關」的研究所,時間安排都與工作錯開,科內沒有人知道。因為考專科的關係,預計延後一年畢業並拿執照。考量到可能會在原本的醫院升任主治醫師,我有需要尋找適當時機告知科內嗎?

 

也就是說,在住院醫師時期,跨領域的學習如何與專業並行,並且不會讓科內認為你不務正業?(有人就算你本業做得再盡責仍會用嘴炮打你 XD) 目前注意到的幾位成功人士,如果領域與醫學較相近,大多不避諱(如:劉育志蔡校長陳育群),但如果跨領域的較遠,大多低調行事為主(如:綠角大)因為要考慮的點太多,深感自己後設認知能力不足,無法看透這一問題。感謝校長。(後設認知能力不夠的徘徊者)

 

答:(蔡依橙)要不要告知科內,這件事情要考慮的方向有幾個:科內的氣氛、公開的方式、個人的特質。

 

 

科內的氣氛

 

如果你的科內氣氛,是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只要你全年 365 天有 1 天思考個人興趣,長輩就會認為你「不務正業」,看不起你,每天酸你兩句,甚至不給你機會。那當然是不要講比較好。

 

不過,這樣的科,升任主治醫師之後,你的興趣一樣還在,而且這興趣還開花結果,矛盾只會更深,可能就得一輩子保密下去了。唯一的例外,就是你們科的文化,VS 就是獨立的人,經營是共治輪流,R 就是奴隸 細漢仔,那麼你當 VS 之後,想幹嘛就幹嘛,自然不再隱瞞也是可以。

 

如果你的科,思想開明,珍惜各種人力資源,當大家知道你有另一個領域的才能,會給你舞台、給你機會,提供適合你發展的各項可能,那當然是公開好。

 

錯誤的思維方式,是「醫院擁有我,我的人生是醫院的,所以必須事事報告。」正確的思維方式,是「我公開了,對我自己成長有沒有幫助,會得到討論與協助,還是困擾更多?」

 

 

公開的方式

 

如果打算公開,建議這種「有爆炸性且令人耳語」的事,自然漸進就好。跟「確定開始交往」一樣,通常煞有介事告白的,收好人卡的機會高,被酸被笑的也比較多,從曖昧、牽手,到怎麼忽然每天都在一起的,成功機會才高,也才走得久。想想,大學班對也不會特別跑到講台上,公布「我們在一起了」吧 XD

 

所以,公布不要太戲劇化,哪天剛好被發現自己桌上有書、剛好要請假參加什麼會議,人家問的話,就說:「喔,我對這個有興趣,稍微研究一下。」這樣就好。只是剛好念了研究所又拿證照,畢竟我的「稍微」跟你的「稍微」不一樣,我能力強不行嗎?XD

 

 

個人的特質

 

你能夠將自己的另一個平行人生,跟醫療人生徹底分開,這很棒,這其實不是選擇,而是才能。例如我就不行,每件事情我都只能全心投入,可能頭腦構造也比較簡單,沒辦法像你這樣,在兩個領域投注大量的時間,卻又不相干擾。

 

但相對的,因為我學習知識沒辦法分隔,也就特別容易找到不同知識的交會點,例如:我在電腦斷層領域發明的 contrast-covering time 技術,就是從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技術變化過來的;我看「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種書,很容易沿用到個人生涯的策略概念。

 

也就是說,你的生活與大腦,可以分區,井然有序;我的生活與大腦,就必須是一體。這是天生的能力不同。

 

所以,順著自己的特質就好。

 

上頭所舉的例子中,劉育志、陳育群、我,在經營醫療以外的興趣時,是比較類似的人。而綠角本人非常注重隱私,不想增添太多煩惱,加上他的確非常有紀律、生活井然有序(請看綠角的初馬準備,光那個表格我就拜服了 XD),所以他這麼選擇,最適合自己。

 

 

近期課程

 

 

本篇發表於 問校長 並標籤為 劉育志, 問校長, 平行人生, 特質, 研究所, 綠角, 蔡依橙, 陳育群。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