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惟社群 2017 回顧:論文成績與活動回顧

 

整理:蔡依橙 / 行政實踐:新思惟團隊全體成員

 

 

 

 

2017 年,是外在環境變化與動盪的一年。相對於 2016 年的多方嘗試,2017 年我們採取的是專注與深耕的策略,校友們各自的發展也是。

 

 

不過,因為多位校友的人生突破,與轉職、升遷、獲得更好薪酬有關,在 2017 年的低迷景氣與尖銳的輿論氛圍,並不適合大張旗鼓,所以我們幾乎都選擇低調恭喜。校友過得好,樂於和我們分享,在各自的生活,盡己所能,協助身邊的人們,這樣就很棒了!

 

 

 

 

以下將分享的是在 PubMed 上都可搜尋到的公開成績,以及回顧過去一年的活動,我們所思考的策略,與執行後的心得。

 

 

Part 1 – 校友研究成績

 

 

01_FB_2017_Review

 

 

整體來說,校友的研究成績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社群內更誕生了幾位新興的研究巨星,讓我們在舉辦大型活動或深度對談時,有更多潛在分享者可邀約。社群開始產生強大的正向自循環動能。

 

 

一年共 300 篇 SCI 論文

 

 

02_Articles_time

 

 

上過研究課程的新思惟之友,於 2017 年共發表 300 篇 SCI 論文(2016 年 213 篇、2015 年 153 篇),對過往數據細節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當別人把能量放在批評與質疑時,校友們選擇充實自己,全力前進,也是因此,在 2017 年末,才會達到每天都有一篇 PubMed 出現的速度,實在令人敬佩!

 

 

Original article 佔 83%

 

 

03_2017_Review

 

 

原創研究仍是主流文體,佔新思惟之友發表論文總量的 83%。其他型態論文、以及原創研究的次分類,在比例上也與 2016 年數據近似。推測這樣的分佈,與各大醫學會與各大醫院,幾乎都逐漸要求 SCI original article 有關。

 

 

投稿期刊分散,前五名都是 open access。

 

 

04_2017_Review

 

 

以雜誌來說,open access 期刊持續受到青睞,且從 2016 年佔據前三名的狀況,進一步擴大範圍,包辦前五名。第六名的 World Neurosurgery,雖然並非全 open access,但也提供 open access options

 

長期推薦的新手入門好朋友 PLOS ONE,從 2016 年的亞軍上升至第一;在 impact factor 方面經歷震盪Medicine 跌落第二;第三名的 Oncotarget,之前雖然分數破 5,但在 2018 年可能不再有 impact factor,建議避開。

 

趨勢來看,跟我們過去分享的一樣,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 的經營策略較為正派,仍是長線投資建議首選。

 

 

此外,投稿期刊與往年相比,較無集中趨勢,前六名期刊佔總文章量僅 23.7%,而 2016 年則高達 37.6%。這個明顯的改變,主要與 Medicine 的 impact factor 暴跌,大家瞬間從該期刊撤離有關。

 

 

最高分 18.392,平均 2.830。

 

 

05_2017_Review

 

 

刊登期刊中,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最高者為 18.392。各篇論文刊登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 2.830,分佈型態與往年相似,非常態分佈、也非向零傾斜,多數校友落在 1 到 4 分的期刊。請見下圖。

 

 

06_2017_Review

 

 

最多一年發表 8 篇

 

 

07_2017_Review

 

 

以主要作者歸戶統計:在 300 篇中,作者總數為 185 人,最多個人發表為 8 篇。單年發表 1-3 篇文章的朋友仍是主力,佔了總發表量的 75%。這比例與過往兩年的 74% 與 70% 都很接近,顯示課程以協助新手起步的規劃初衷,得到有效落實。

 

 

新思惟近期活動

 

 

Part 2 – 新思惟社群

 

 

08_tainan_alumni

 

 

在 2016 年,我們廣泛嘗試了年會、問答、線上讀書會、直播、問校長、校友會之後,承蒙社群伙伴們支持,每一個活動都獲得熱烈迴響。我們認為,在時代變動與機會萌生的時候,要廣泛、多元、快速、有質感地去嘗試,才能體會時代脈動。

 

不過,嘗試過後,就該重新思考每個行動的本質,然後帶著這些豐富的經驗,專注在最核心的價值上。於是,2017 年,經過深刻思考之後,我們將能量集中到以下幾個地方。

 

 

小班工作坊 / 時光屋

 

小班工作坊,持續的根據每年的趨勢作調整,或甚至大改款。新開的課程為 meta-analysis,全新改款的則有 SAVD 與 CLIP。改款後的新同學、老校友回饋,都達到我們自我要求的水平。

 

 

因應進階校友的需求,我們也實驗性質地舉辦了「時光屋」系列課程,包括簡報時光屋,以及個人品牌時光屋。最開心的,是每一位校友都繼續突破了自己,甚至有好幾位,人生都進入了新的境界,不管是知名度大增、獲得升遷、業績爆量、人生再出發,均有很棒的成績!

 

 

 

 

 

大型研討會 / 校友會

 

大型研討會,我們在企劃上更為成熟,給演講者更多支持與訓練,協助他們講出更適合新思惟之友的內容,現場行政團隊的熟練度,也持續提升。這些後台的人力物力投資,都反應在滿意度、匿名手寫回饋與具名心得分享上。

 

 

新思惟校友會,在 2016 巡迴了台中與台北,2017 則到台南與高雄拜訪。總結四場校友會,竟然有不少位伙伴報名 2 場,甚至 3 場!讓我們很感動。事實上,每次校友會所聊的內容都不一樣,往往跟出席的伙伴組成、當時的時事,以及最新的輿論趨勢有關。

 

 

細心的朋友可能也發現了,過去一年,我們嘗試用校友會與工作坊的精彩問答,做為影片素材,積極探索各種可能性。累積多次的經驗與修正後,高雄校友會的這支影片,或許因為內容實用、符合校友需求,且節奏快速,被分享 100 次,觀看總時間超過 22000 分鐘!

 

 

 

 

根據四次精彩校友會的現場觀察,發現有些議題是大家高度關注且重複提問的,例如:轉職跳槽、人工智慧、小孩教養、未來趨勢等。但或許我們需要更有主題的互動、更直接的對話、更深入的舉例與說明,才能直接解決校友心中那些最關鍵的疑慮。於是,我們在 2018 年,推出「新思惟深度對談」,更專注地針對大家所在意的事情,做深度討論。

 

 

 

公開演講與部落格書寫

 

2017 年,因緣際會有了幾場公開演講,各自有不同的主題,以及我們想說的事。新思惟的簡報教學成績,也開始有了國際知名度,獲邀到國際學會分享。以下是這幾場演講的相關連結,其中特別推薦的是最後一個連結,有完整的演講內容,以及尖銳的問答記錄,刀光劍影,直來直往!

 

 

過去雖然我們嘗試過直播,但後來並不繼續,主要是因為新思惟之友們,工作時間較長且不甚規律,很難在固定時間收看節目,加上多年的讀書訓練,對於文字閱讀還是比較習慣,連結先存起來,也更好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所以,2017 年,決定增加部落格書寫,幫新思惟之友讀書、思考、消化各種可能的問題。

 

時事思考與趨勢觀察,是部落格長期的主題之一,以下四篇,是代表性的時事與趨勢分享。

 

 

教養,是有小孩的新思惟之友們最關心的問題,我們持續地讀書、思考,配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總結,供大家參考。以下是幾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學術研究的環境,持續在改變,我們也一直在「新思惟之友」社團更新消息,並針對比較大的問題作完整書寫與建議。

 

 

 

結論

 

2017 年的台灣,是紛擾、不確定、價值重塑中的一年。新思惟選擇專注於校友,在課程、活動、互動上,集中能量於以上的核心。如同我們過去所說的:

 

 

 

 

你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了嗎?看到校友們逐步做出自己的成績,新思惟也一直在這裡努力著。

 

2018,我們也一起加油!

 

 

新思惟近期活動

 

 

本篇發表於 數據回顧 並標籤為 2017, PTT, 回顧, 國際學會, 大型研討會, 宿霧, 專注, 小班工作坊, 成績, 新思惟, 時光屋, 校友會, 深度對談, 演講, 研究, 社群, 策略, 蔡依橙, 論文, 陽明大學演講, 集中。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