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蔡依橙 / 數據探勘:蔡瑋琳
已經三歲的新思惟,在這第三年間(精確的說是 2.5-3.5 年 XD),形成了怎樣的社群,具有怎樣的能量?在這篇超過 3000 字,且有豐富佐證的文章,我們將回顧 2016 新思惟校友的傑出榮耀,以及新思惟的創新活動。
Part 1 – 校友傑出成績
以下,我們將以數據呈現 2016 年,新思惟校友們的成績。其中,研究領域的成績,就只統計研究課程校友的部分,確實呈現課程後的發表趨勢。
校友共發表 213 篇 SCI 論文
2016 年全年,上過研究課程後的新思惟校友,共發表 213 篇 SCI 文章。
以種類來看,一部分同學發表了起步型小品,如:case report / letter,但更多的是主流文體 original article。
在 original article 中,健保資料庫的發表數量已經接近臨床研究,而 meta-analysis 的數目也逐漸增加中!更開心的是,有 2 位校友的專業經歷已有深度,並獲國際學界肯定,發表了 review 文章!
刊登雜誌分佈
以雜誌來說,open access 期刊持續受到青睞,包辦了前 3 名!比例甚至比 2015 年更高!
其中,Medicine 由於經歷「轉型紅利」期,在接受率與分數上有「利差」,是 2016 年最多人選擇的目標期刊,但目前 party 已經結束,明年估計將盛況不再。
第二多的,是嚴謹經營、價格平實,但審閱期間偏久的 PLOS ONE,如果不趕時間,這本學術史上的當代傳奇,一直在蔡校長的推薦名單上。順道恭喜 PLOS ONE 剛過 10 歲生日!
與 2015 年較明顯不同的是,Scientific Reports 衝上第三名,據此態勢,有可能取代 Medicine,成為 5 分左右的 open access 首選。但需要注意的是,Scientific Reports 對健保資料庫論文並不友善,這沒關係,不收反正是他們的損失。
補充一下最近的趨勢,如果您趕著要讓論文刊出(最近 PLOS ONE 審閱中位數約 125 天頗慢),考慮 open access、要有 impact factor,也願意花點錢的話,PeerJ 與 BMC 系列都是不錯的選擇。
- PeerJ 分數正在爬升,介紹見此。
- BMC 系列收錢辦事,效率快品質好,review 也有水平。
當然,各領域的次專科期刊,如果有適合您的社群與研究領域的,更是理想選擇。
刊登期刊,IF 最高 17.8!
刊登期刊中,impact factor 最高為 17.759。超過 10 分的也有 4 本,可見校友之中,臥虎藏龍!
整體來說,impact factor 平均為 3.38,與 2015 年的 3.35 非常相近。這點很有意思,因為就在 2016,Medicine 的影響係數頗有波動,而我們的分數計算,是以刊登於 PubMed 的時間點為主,故 Medicine 文章有 19 篇,是以 2.133 列入計算。)
將所有文章刊登期刊的 impact factor 做成 histogram,其分佈如上圖。並非常態分佈,也非向零傾斜的冪次分佈,多數校友都落在 1 到 4 分的期刊。可能大多數人起步,傾向於選擇超過 1 分的期刊。
另外,這個圖也說明了「大前研一的 M 型理論為什麼是操縱座標軸所得到的錯誤觀念」,因為你把高分期刊合成一項,當然會得到一個小小的 peak,但就此得出「投稿兩極化,一些人 6 分以下,一些人 9 分以上」是絕對錯誤的。雖然我曾經是大前粉絲,但這所謂的 M 型概念,有根本的錯誤,還是得指出來。
M 型分佈,就是統計中所謂的 bimodal,不是新的概念,也不應該硬套在「其實分佈根本不是 M 型」的社會現象。在真實世界中,冪次分佈跟常態分佈還是比較常見,而如果處理資料得到 bimodal 分佈時,首先要思考座標軸是不是有問題,以及是不是混進了兩群根本不一樣的資料。
最多一年 11 篇!多數 1-3 篇。
以主要作者歸戶統計,在全部 213 篇中、作者總數為 121 人,最多個人發表達 11 篇。
單年發表 1-3 篇文章的朋友是主力,佔了總發表量的 74%。這比例與 2015 年的 70% 同樣很接近,表示課程持續維持初衷:「協助初學者起步」!
173 個傑出榮耀
2016 年,共刊出 40 篇非研究類快訊,包括傑出個人品牌、簡報、演講等;2016 年,共刊出 133 篇 SCI 期刊論文快訊。
看來只是數字,但每一篇快訊,都是一個校友,經過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如果 2017 的你也想改變,以下是三篇不同領域校友的心得,希望對您有幫助。
- 用 original article 在 PubMed 上留下紀錄 / 陳建翰醫師
- 在首爾發表英文演講後的心得 / 陳偉挺醫師
- 從 0 到 80 萬瀏覽量,我所做的事。(秋天吹的這陣風,是金風。) / 廖浩欽醫師
新思惟近期課程
Part 2. 新思惟社群
2016 年,我們作了許多社群連結的全新嘗試,也都有不錯的成果。
新思惟年會
新思惟經營 3 年,形成了一個超過萬人的社群。這個社群是由一個一個不同的「人」所構成,他們也有著不同的故事。
所以,也該是我們出面的時候,構建一個系統,創造一個舞台,讓所有人都可以投稿,所有人都有機會聽到彼此的故事。
《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總共募集了 83 個故事,最後由團隊激烈討論後,做成一個由 21 位講者構成的論壇。現場歡笑不斷,在專業、人生、家庭方面均有啟發,許多主題,是在一般的講座、演講、學會、活動中,很少能聽到的。
新思惟x問答
剛好 2016 年的 PM2.5 有點高,剛好新思惟之友陳建志博士創業,剛好新思惟社群中有很多問題也有很多人有經驗能回答問題。所以,我們就舉辦了「新思惟x問答」!
其實這個想法,是從韓寒的雜誌《獨唱團》裡頭的「所有人問所有人」專欄延伸來的(現雜誌已被查禁停刊),只是我們把他做成網路版的。
這個線上活動,廣泛的讓許多疑惑,藉由社群的力量,得到解答,內容五花八門,包括:趨勢、選擇、工作、愛情與家庭、新思惟等,非常精彩。得獎的兩則,尤其具有人生況味,值得細細品嚐。
線上讀書會
閱讀,是認識世界很好的方法之一,但新思惟之友們均有專業工作,一部分的伙伴也有家庭小孩,讀書的時間相對有限。
於是,我開始定期在自己的部落格,分享許多社群成員可能會有興趣的閱讀議題,並成立「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持續分享書本閱讀所學,並以之評論時事,希望能提供一個更深入閱讀這個世界的角度。
逐漸的,這樣的耕耘匯聚了許多新思惟之友,於是,我開始了「線上讀書會實驗」,讓一群人,在同一段時間,閱讀同一本書,並分享彼此不同的角度,讓知識深化、讓思考多元、讓認知升級。並在多次嘗試後,將技術流程全部分享出來,以開源形式分享給大家。
為了讓因為夜診、值班或家庭因素,沒辦法參加線上讀書會的朋友們也能共襄盛舉,進一步邀請了讀書甚快的王姿文醫師擔任記錄,在部落格上分享,之後招募記錄伙伴,也有許君豪醫師與林舜穀醫師逐步加入。
線上讀書會的核心概念相當不錯,麻醉醫學會的簡吉聰理事以及「通訊委員會」,參考這樣的架構,導入學會使用,能有效促進北部以外的伙伴參與、減少交通時間耗損,也讓溝通因成本降低而更為頻繁。王姿文醫師,開辦自己主持的線上讀書會。羅輯思維台灣官方小編,正預計使用相同架構促進社群活力。
希望這樣的架構、流程與技術,能讓您組成自己的社群,並持續成長茁壯!
知識型直播
由於 Facebook 開放全面直播後,直播成為重要的人際訊息管道(已經做直播 5 年的 YouTube live 哭哭),我們也一直在探索知識型直播的可能。怎樣的直播,能讓社群覺得有啟發且實用?
藉由「線上讀書會」建立的流程系統,我們舉辦了三場不同內容與不同形式的直播。詳細流程、議題與直播後的存檔影片,請見:
【問校長】
因為這樣的想法,我們舉辦了【問校長】的活動,所有人都可以直接前來詢問任何在實習或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的任何問題。
活動預計回答 20 題,目前已經完成 13 題,每一個主題都很獨特,在 Facebook 上發佈,均獲得大量分享與討論。其中最新的【問校長 #13】,提到美國、研究、醫師等議題,由在 Harvard 拿到碩士與博士的林彥鋒醫師回覆,尤其引發熱烈關注。
新思惟校友會
「我們這一代,總被長輩批評,不合群、不社交。但事實上,我們只是想要用我們這一代的語言,在我們自己認同的社群裡頭,聊我們在意的事情。」
因此,我們陸續在擁有「超過 100 名校友」的城市,包下餐廳,舉辦實體校友會,讓大家看看,跟我在同一個城市,甚至住在附近,並擁有相似價值的人們是誰?藉由小弟的「行動問事」,讓剛好坐在附近的朋友們,更認識彼此的背景與關心的事情。
校友會中,有伙伴們相約一起舉辦活動、有同學問到轉職需要的關鍵資訊、有醫師獲得舉辦國際交流的關鍵技術。
兩次校友會的照片、影片、會後討論與留言,都陸續整理在以下連結,一起看看那些討論與歡笑的瞬間!
總結
沒整理不知道,一整理嚇一跳。只覺得 2016 是個忙碌的一年,用資料回顧後,才發現我們作了那麼多,走了這麼遠。
很榮幸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繼續以課程帶來啟發,讓校友們做出自己的成績,也促進了更多的橫向聯繫。
實證研究顯示,真正能改變一生,讓你獲得更好機會、更高薪資,並造成階級提升,避免向下流動的,幾乎都是「弱連結」,歡迎你,加入「新思惟」,獲得更好的技能、更多的啟發與更豐富多元的弱連結。
新思惟近期課程